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

孝經 廣揚名章第十四


廣揚名章第十四
子曰:「君子之事親孝,故忠可移於君。
    事兄悌,故順可移於長。
    居家理,故治可移於官。
    是以行成於內,而名立於後世矣。」

意 譯
子曰:「君子之事親孝,故忠可移於君。事兄悌,故順可移於長。居家理,故治可移於官。」
  孔夫子說:以子女事奉長上父母的孝道,來事奉君主就是盡忠。以兄友弟恭的悌道,來敬重長輩,則會順從於長輩。雖然孝道是居家治家的道理,運用也能擔任領導國家政治、管理百姓事務的政府官員

孝經 喪親章第十八


喪親章第十八
子曰:「孝子之喪親也,哭不偯,禮無容,言不文,
    服美不安,聞樂不樂,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
    三日而食,教民無以死傷生,毀不滅性,
    此聖人之政也。喪不過三年,示民有終也。
    為之棺、槨、衣、衾而舉之。陳其簠簋而哀戚之。
    擗踴哭泣,哀以送之。卜其宅兆,而安措之。
    為之宗廟,以鬼享之。春秋祭祀,以時思之。
    生事愛敬,死事哀戚,生民之本盡矣,
    死生之義備矣,孝子之事親終矣。」

注 解
旨,美也。“大功之哭,三曲而偯。”鄭注雲:“三曲,一舉聲而三折也。偯,聲餘從容也。”周屍為棺,周棺為槨。衣,謂斂衣。衾,被也。舉,謂舉屍內於棺也。簠簋,祭器也。宅,墓穴也。兆,塋域也。


意 譯
子曰:「孝子之喪親也,哭不偯,禮無容,言不文,服美不安,聞樂不樂,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」
  孔夫子說:一位盡孝道的人子,在居喪期的時候,因為失去了至親的親人,所以悲傷的痛哭流涕,因此而無心去整理頭髮及容貌,而回應他人的問話,也因為悲傷而變得直接,不做詞語的修飾,如果是穿著華麗衣服,他內心中就會充斥著不安,聽聞平時喜愛的音樂吹奏,也不會泛起快樂的感受,吃到了難得嘗到的美味食物,也不覺得可口。這些就是一位平時感念父母恩德,盡心盡力孝事父母的孝子,在居父母喪期所流露出來的悲戚感情。

孝經 事君章第十七


事君章第十七
子曰:「君子之事上也,進思盡忠,退思補過,
    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,故上下能相親也。
    云:『心乎愛矣,遐不謂矣,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。』」

注 解
上,謂君也。將,行也。匡,正也。救,止也。遐,遠也。

意 譯
子曰:「君子之事上也,進思盡忠,退思補過,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,故上下能相親也。」
  孔夫子說:做為一位效法聖人德行的人,事奉長上的時候,在進建言之前,先想想是不是已經設想周到了,而聽聞長上的做為或交辦之後,要想想有沒有還未完善的部份,要趕快補過,盡心盡力的去設想,就是為了要讓長上的德行能更加的發揚,趕快完善及趕快補過,則是為了要匡正已經出現不良弊端的惡因。如此輔佐長上,不但能相互成就,還可以讓上下的關係更加的融洽。

孝經 感應章第十六


感應章第十六
子曰:「昔者明王事父孝,故事天明;事母孝,故事地察;
    長幼順,故上下治。天地明察,神明彰矣。
   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;必有先也,言有兄也;
    宗廟致敬,不忘親也。修身慎行,恐辱先也。
    宗廟致敬,鬼神著矣。孝悌之至,通於神明,
    光於四海,無所不通。
    詩云:『自西自東,自南自北,無思不服。』」

注 解
誠,和也。

意 譯
子曰:「昔者明王事父孝,故事天明;事母孝,故事地察;長幼順,故上下治。天地明察,神明彰矣。」
  孔夫子說:在過去的那些發揚德行的天子,因為明白了孝道,而自己盡心的去孝敬父親,所以當發揚德行的天子祭祀皇天的時候,是為了發揚天上普照及滋潤萬物的恩典;同時也由於會盡自己的心意去孝敬母親,所以當發揚德行的天子在祭拜后土的時候,那也為了發揚大地承載萬物、涵養群生的德行。雖然是貴為天子,還是敬重長輩,並且順從長幼有的道德倫理,因此使得上上下下都能相處和順,因此可以治家,而齊家的道理即可以治國平天下。發揚德行的天子因為感恩而事奉皇天后土,也效法皇天后土的普照滋潤及撫育群生的德行,而這樣深厚的德行,使得天地神明都會彰顯他的德行,而庇佑護持。

孝經 諫諍章第十五


諫諍章第十五
曾子曰:「若夫慈愛恭敬,安親揚名,則聞命矣。
     敢問子從父之令,可謂孝乎?」
子曰:「是何言與?是何言與?
   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,雖無道不失其天下。
    諸侯有爭臣五人,雖無道不失其國。
    大夫有爭臣三人,雖無道不失其家。
    士有爭友,則身不離於令名。
    父有爭子,則身不陷於不義。
    故當不義,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,臣不可以不爭於君。
    故當不義則爭之,從父之令,又焉得為孝乎。」

注 解
令,善也。

意 譯
曾子曰:「若夫慈愛恭敬,安親揚名,則聞命矣。敢問子從父之令,可謂孝乎?」
  曾參說:聽到了老師所說的慈愛、恭敬、安親及揚名等等的孝道,都能夠懂了。但是請問老師:為人子女的完全順從父母,是否可以稱之為盡孝道呢?

孝經 廣至德章第十三


廣至德章第十三
子曰:「君子之教以孝也,非室至而日見也。
    教以孝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。
    教以悌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。
    教以臣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。
    云:愷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
    非至德,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?」

注 解
,樂也。悌,易也。

意 譯
子曰:「君子之教以孝也,非室至而日見也。」
  孔夫子說:有德行的君子導人們要行孝道,並不是每天到人家家理,天天和人見面的去教導,而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孝道,以身示道而使人們受到感化。

孝經 廣要道章第十二


廣要道章第十二
子曰:「教民親愛,莫善于孝;教民禮順,莫善于悌;
    移風易俗,莫善于樂;安上治民,莫善于禮。
    禮者,敬而已矣。
    故敬其父則子悅,敬其兄則弟悅,
    敬其君則臣悅,敬一人而千萬人悅。
    敬者寡而悅者眾,此之謂要道也。」

意 譯
子曰:「教民親愛,莫善于孝;教民禮順,莫善于悌;移風易俗,莫善于樂;安上治民,莫善于禮。」
  孔夫子說:聖王的教化順應自然,要使百姓敬老愛親,孝道就是最好教育;要使人民謙和禮讓,兄友弟恭的悌道就是最好的教育;要改善不好的風俗習慣,引進雅樂就是最佳的潛移默化方法;要使管理者能安心,又要使被管理者能接受法理制度,教導進退禮節是最好的方式。

孝經 五刑章第十一


五刑章第十一
子曰:「五刑之屬三千,而罪莫大於不孝。
    要君者無上;非聖人者無法;
    非孝者無親,此大亂之道也。

注 解
五刑,谓墨、劓、剕、宫、大辟也。

意 譯
子曰:「五刑之屬三千,而罪莫大於不孝。」
  孔夫子說:在對罪犯的刑罰之中,肉體的刑罰雖然是五種,但罪行卻有三千條,而在罪惡之中,最重的惡行就是不孝父母。

孝經 紀孝行章第十


紀孝行章第十
子曰:「孝子之事親也,居則致其敬,養則致其樂,
    病則致其憂,喪則致其哀,祭則致其嚴。
    五者備矣,然後能事親。
    事親者,居上不驕,為下不亂,在醜不爭。
    居上而驕則亡,為下而亂則刑,在醜而爭則兵。
    三者不除,雖日用三牲之養,猶為不孝也。」

注 解
致犹尽也。居,谓平常在家。丑,众也。争,竞也。三牲,牛、羊、豕、也。

意 譯
子曰:「孝子之事親也,居則致其敬,養則致其樂,病則致其憂,喪則致其哀,祭則致其嚴。五者備矣,然後能事親。」
  孔夫子說:想學習孝道盡孝的人們,在事奉長上父母時的做為包括,平日的家居生活,要從內心的表現出對父母的敬愛心意;使父母能得到安養,身心愉快,亨樂天倫;細心的照顧父母,防患勝於治療,如果父母生病了,就更就醫診療,期望父母能早日恢復健康;當長上父母喪亡時,感到悲傷是人的親情天性,內心的悲慟則可以適當的表達出來;每年的祭祖與掃墓時節,以嚴謹的態度來進行整理及祭祀。學習孝道,這五件事情要發自內心的去做到,缺一不可,做到了這五件事,就可稱得上是盡孝道會事奉長上父母的孝子了。

孝經 聖治章第九


聖治章第九
曾子曰:「敢問聖人之德,無以加于孝乎。」
子曰:「天地之性,人為貴。人之行,莫大于孝,
    孝莫大于嚴父,嚴父莫大于配天,則周公其人也。
    昔者,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。宗祀文王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
    是以四海之內,各以其職來祭。
    夫聖人之德,又何以加于孝乎。
    故親生之膝下,以養父母日嚴。
    聖人,因嚴以教敬;因親以教愛。
    聖人之教,不肅而成,其政不嚴而治,其所因者本也。
    父子之道天性也,君臣之義也
   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,君親臨之厚莫重焉。
    故不愛其親,而愛他人者,謂之悖德。
    不敬其親,而敬他人者,謂之悖禮。
    以順則逆,民無則焉。不在于善,而皆在于凶德。
    雖得之,君子不貴也。
    君子則不然。言思可道,行思可樂,
    德義可尊,作事可法,容止可觀,
    進退可度,以臨其民,
    是以,其民畏而愛之,則而象之。
    故能成其德教,而行其政令。
    云:『淑人君子,其儀不忒。』」

注 解
嚴,敬也。父既同天,故須尊嚴其父,是孝行之大也。后稷周公之始祖也 。親,猶愛也。膝下,謂孩幼之時也。續,連也。言子繼於父母,相連不绝也。悖猶逆也。淑,善也。忒,差也。

意 譯
曾子曰:「敢問聖人之德,無以加于孝乎。」
  曾參聽到老師講孝道可以使天下太平,災禍不生,因此提出了一個心中的疑問:請問老師,聖人的德行,是不是沒有比孝道更高的德行了呢?

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

孝經 孝治章第八


孝治章第八
子曰:「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,不敢遺小國之臣,
    而況于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乎?
    故得萬國之歡心,以事其先王。
    治國者,不敢侮于鰥寡,而況于士民乎?
    故得百姓之歡心,以事其先君。
    治家者,不敢失于臣妾,而況于妻子乎?
    故得人之歡心,以事其親。
    夫然,故生則親安之,祭則鬼享之。
    是以天下和平,災害不生,禍亂不作。
   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。
    云:『有覺德行,四國順之。』」

注 解
万国,举其多也。老而无妻者谓之鳏。老而无夫者谓之寡。觉,大也。

意 譯
子曰:「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,不敢遺小國之臣,而況于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乎?故得萬國之歡心,以事其先王。」
  孔夫子說:明白孝順道理的天子,以孝道來治理天下之政事,不會敢用怠慢的態度。所以天子以禮對待遠方小國所派來的使臣,更何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等各個諸侯國也都是以禮敬的態度相待呢!所以天子能以致德孝道治理天下,而得到萬國及百姓的民心,而使萬國皆願意盡心盡力的事奉天子,接受天子的領導,並祭祀先王。

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

孝經 三才章第七


三才章第七
曾子曰:「甚哉,孝之大也。」
子曰:「夫孝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
    天地之經,而民是則之。則天之明,因地之利,以順天下。
    是以其教不肅而成,其政不嚴而治。
   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。
    是故,先之以博愛,而民莫遺其親
    陳之于德義,而民興行
    先之以敬讓,而民不爭
    導之以禮樂,而民和睦
    示之以好惡,而民知禁。
    詩云:『赫赫師尹,民具爾瞻。』」

注 解
赫赫,明盛貌也。尹氏为太师,周之三公也。

意 譯
曾子曰:「甚哉,孝之大也。」
  曾參聽到老師所說的孝道,禁不住的說:「實在是精深,太奧妙了。孝道實在是太廣大了。」

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

孝經 庶人章第六


庶人章第六
  「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。
   謹身節用,以養父母,此庶人之孝也。
  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,孝無終始,而患不及者,未之有也。」

注 解
天之道:春生、夏长、秋敛、冬藏,举事顺时,此用天道也。地之利:共有五土:一曰山林、二曰川泽、三曰丘陵、四曰坟衍、五曰原隰。

意 譯
「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。」
  順應一年四季的天時,並觀察週遭環境,進行栽培種植適應的產物,則可以有豐碩的收成。

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

孝經 士章第五


士章第五
  「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,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。
   故母取其愛,而君取其敬,兼之者父也。
   故以孝事君,則忠。以敬事長,則順。
   忠順不失,以事其上,然後能保其祿位,
   而守其祭祀,蓋士之孝也。
   云:『夙興夜寐,無忝爾所生。』」

注 解
资,取也。忝,辱也。所生,谓父母也。

意 譯
「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,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。」
  孔夫子說:一個人把事奉父親的那一份敬愛,用來事奉母親,那一份敬愛之情是一樣的。把事奉父親的那一份尊重,用來事奉君上,那一份尊重的心是一樣的。

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

孝經 卿、大夫章第四



卿、大夫章第四
  「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,
  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,
  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。
   是故非法不言,非道不行。
   口無擇言,身無擇行,
   言滿天下無口過,行滿天下無怨惡。
   三者備矣,然後能守其宗廟,蓋卿、大夫之孝也。
   云:『夙夜匪懈,以事一人。』」

注 解
服者,身之表也。法服:先王制五服,各有等差;五服指天子、侯、卿、大夫、士之服也。法言,謂禮法之言。三者,此謂法服、法言、德行也。夙,早也。懈,惰也。

意 譯
「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,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,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。」
  當卿大夫輔佐天子時,不是古代聖王所製定合乎禮儀及身份地位的的服裝與裝飾,不敢隨便穿,不敢便用。不是古代聖王所製定的國策,及不合乎禮法的言語,不敢隨意的講,不敢隨意的說。不是古代聖王所製定合乎禮法的舉動,不敢隨意的去做。

孝經 諸侯章第三



諸侯章第三
  「在上不驕,高而不危,制節謹度,滿而不溢。
   高而不危,所以長守貴也;滿而不溢,所以長守富也。
   富貴不離其身,然後能保其社稷,而和其民人,蓋諸侯之孝也。
   云:『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』」

注 解
诸侯,则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。战战,恐惧。兢兢,戒慎。

意 譯
「在上不驕,高而不危,制節謹度,滿而不溢。」
  位居一國之主的領導人(以下稱為國君),如果態度謙遜面對部屬,他的領導權力,也就不會有動搖的可能發生。在經營管理上,事先要有規劃,依職責選擇負責人選,謹慎核對預算、經費的使用及工作的進度,那麼在經濟資源的使用上,就能夠達到富足,而且不致於浪費金錢。

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

孝經 天子章第二



天子章第二
子曰:「愛親者,不敢惡於人;敬親者,不敢慢於人。
    愛敬盡於事親,而德教加于百姓,刑于四海,蓋天子之孝也。
    甫刑云:『一人有慶,兆民賴之。』」

注 解
盖,犹略也。甫刑,即·也。一人,天子也。,善也。

意 譯
子曰:「愛親者,不敢惡於人;敬親者,不敢慢於人。」
  孔夫子說:「學習孝道的人,盡心的親愛自己的父母,與他人交往共處時也平易近人和藹可親,不會有不好的態度。一位敬愛自己父母的人,與人交往也會體現出尊重的態度,不會想與人有傲慢的對待。

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

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



開宗明義章第一

仲尼居,曾子侍。
子曰:「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順天下,
    民用和睦,上下無怨。汝知之乎?」
曾子避席,曰:「不敏,何足以知之!」
子曰:「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複坐,吾語汝。
    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。
    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
    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
    大雅云:『無念爾祖,聿修厥德。』」

注 解
居,謂閒居。侍,謂侍坐。敏,達也。无念,念也。聿,述也。厥,其也。

意 譯
仲尼居,曾子侍。子曰:「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順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無怨。汝知之乎?」
  孔夫子有一天,閒暇在家裡坐。這一天,陪伴在孔夫子身旁,侍奉孔夫子的是現代人尊稱為曾子曾參孔夫子曾參說:「古代的聖明君王(文王武王周公),將修習自身的『德』實踐,並且用來治理天下,使百姓都能修養德行,彼此之間都能相互和睦,而且在上位的長輩,與在下位的晚輩,都能沒有怨言、仇恨的對待。你知不知道這其中的內涵呢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