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

孝經 諫諍章第十五


諫諍章第十五
曾子曰:「若夫慈愛恭敬,安親揚名,則聞命矣。
     敢問子從父之令,可謂孝乎?」
子曰:「是何言與?是何言與?
   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,雖無道不失其天下。
    諸侯有爭臣五人,雖無道不失其國。
    大夫有爭臣三人,雖無道不失其家。
    士有爭友,則身不離於令名。
    父有爭子,則身不陷於不義。
    故當不義,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,臣不可以不爭於君。
    故當不義則爭之,從父之令,又焉得為孝乎。」

注 解
令,善也。

意 譯
曾子曰:「若夫慈愛恭敬,安親揚名,則聞命矣。敢問子從父之令,可謂孝乎?」
  曾參說:聽到了老師所說的慈愛、恭敬、安親及揚名等等的孝道,都能夠懂了。但是請問老師:為人子女的完全順從父母,是否可以稱之為盡孝道呢?


子曰:「是何言與?是何言與?
   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,雖無道不失其天下。」
  孔夫子說:你說的是什麼話!你說的是什麼話!
  在過去,天下的領導者,天子有七位諫官,來糾正天子的做為,所以就算是天子無道,也不至於失去天下。

「諸侯有爭臣五人,雖無道不失其國。」
  而諸侯國的領導人,也有五位諫官,來糾正諸侯的做為,就算是諸侯無道,也不至於會有亡國的災殃發生。

「大夫有爭臣三人,雖無道不失其家。」
  卿大夫也有三位諫臣,來糾正卿大夫的做為,所以即使卿大夫無道,也不至於會失去他的領地。

「士有爭友,則身不離於令名。」
  士階層也會有正直敢於爭諫的朋友,來糾正士的做為,所以不會失去士階層的美名。

「父有爭子,則身不陷於不義。」
  長上父母有敢於諫言的子女,可以糾正父母的做為,所以不會身陷在不義的情境之中。

「故當不義,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,臣不可以不爭於君。」
  所以說為人子女,看到父母有不義的行為時,不可以不對父母提出諫言。同樣的道理,為部屬見到了君上的不義行為,不可以不對君上提出諫言。

「故當不義則爭之,從父之令,又焉得為孝乎。」
  所以說見到了不義的事情就要進行勸諫,如果只是從長上父母的意思,怎麼可以稱之為盡了孝道呢!

嘉容的閱後語
  原來一昧的順從,並不是忠孝的行為。忠孝的行為,是要確保道德的發揚及延續。因此向君主、向父母提出道德上的建言,完善其德行,才算得上是盡忠盡孝之人。那麼,天子是諸國的領袖,是萬民的領導者,為什麼天子還要祭天地?為什麼天子也要盡孝道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