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

孝經 喪親章第十八


喪親章第十八
子曰:「孝子之喪親也,哭不偯,禮無容,言不文,
    服美不安,聞樂不樂,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
    三日而食,教民無以死傷生,毀不滅性,
    此聖人之政也。喪不過三年,示民有終也。
    為之棺、槨、衣、衾而舉之。陳其簠簋而哀戚之。
    擗踴哭泣,哀以送之。卜其宅兆,而安措之。
    為之宗廟,以鬼享之。春秋祭祀,以時思之。
    生事愛敬,死事哀戚,生民之本盡矣,
    死生之義備矣,孝子之事親終矣。」

注 解
旨,美也。“大功之哭,三曲而偯。”鄭注雲:“三曲,一舉聲而三折也。偯,聲餘從容也。”周屍為棺,周棺為槨。衣,謂斂衣。衾,被也。舉,謂舉屍內於棺也。簠簋,祭器也。宅,墓穴也。兆,塋域也。


意 譯
子曰:「孝子之喪親也,哭不偯,禮無容,言不文,服美不安,聞樂不樂,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」
  孔夫子說:一位盡孝道的人子,在居喪期的時候,因為失去了至親的親人,所以悲傷的痛哭流涕,因此而無心去整理頭髮及容貌,而回應他人的問話,也因為悲傷而變得直接,不做詞語的修飾,如果是穿著華麗衣服,他內心中就會充斥著不安,聽聞平時喜愛的音樂吹奏,也不會泛起快樂的感受,吃到了難得嘗到的美味食物,也不覺得可口。這些就是一位平時感念父母恩德,盡心盡力孝事父母的孝子,在居父母喪期所流露出來的悲戚感情。


「三日而食,教民無以死傷生,毀不滅性,此聖人之政也。喪不過三年,示民有終也。」
  當居父母的歸空去逝的時候,雖然悲傷哀慟而沒有胃口進食,但是最晚到了第三天也必須要進食了,這是聖明的君主教導人民對喪者的哀慟要有節制,不可因此失去理性,反而違害了自己的性命,這就是聖明的天子教化人民的德政。而在各種喪期的禮節之中,父母的喪期最長就是三年,不可以超過三年,這是聖明的天子昭示百姓人民,即使是治喪、守孝、哀悼,都應有結束的期限。

「為之棺、槨、衣、衾而舉之。陳其簠簋而哀戚之。擗踴哭泣,哀以送之。卜其宅兆,而安措之。為之宗廟,以鬼享之。春秋祭祀,以時思之。」
  在治喪時,要為亡父母準備棺木、棺槨、壽衣、壽衾,並舉行大礆的禮儀。在堂中要準備簠簋等祭器,陳設黍稷蔬果為祭品來祭拜,以表示緬懷及哀悼。在出礗的時候,子女面對親人亡故的不捨,要適當的表達而哭出來,以哀戚的情感父母出礗。選擇適當的墓穴,以安葬親人。並為父母建造或引入宗廟,以祭祀祖先的禮節祭祀父母。每逢春秋兩季的時候,分別要舉行春祭及秋祭,感恩先人的德行,表示不忘本。

「生事愛敬,死事哀戚,生民之本盡矣,死生之義備矣,孝子之事親終矣。」
  父母在世的時候,事奉父母就是獻上真誠的愛、及發自內心的禮敬。如果是父母亡故時,則在治喪時表達悲傷的情感,來安葬及祭祀,這是每一個為人子女所要盡的本份。父母在世時的孝養,及父母亡故後的安葬,這兩件事情是孝道之中的大事,都能夠完善了,一位為人子女所要做的本份,孝雙親的責任,才算是完成了。

嘉容的閱後語
  孔夫子告訴我們聖王提出的葬殯觀念,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孝親理念,不但兼顧了情感,同時也保護了在世家屬的生存,不會因為無止境的悲傷,而延宕生命大事。而不忘本的最佳教育方法就是祭祖,借由祭祀來學習效法故人的德行,期望後代能更加發揚,這就是終身行孝的方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