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

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



開宗明義章第一

仲尼居,曾子侍。
子曰:「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順天下,
    民用和睦,上下無怨。汝知之乎?」
曾子避席,曰:「不敏,何足以知之!」
子曰:「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複坐,吾語汝。
    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。
    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
    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
    大雅云:『無念爾祖,聿修厥德。』」

注 解
居,謂閒居。侍,謂侍坐。敏,達也。无念,念也。聿,述也。厥,其也。

意 譯
仲尼居,曾子侍。子曰:「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順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無怨。汝知之乎?」
  孔夫子有一天,閒暇在家裡坐。這一天,陪伴在孔夫子身旁,侍奉孔夫子的是現代人尊稱為曾子曾參孔夫子曾參說:「古代的聖明君王(文王武王周公),將修習自身的『德』實踐,並且用來治理天下,使百姓都能修養德行,彼此之間都能相互和睦,而且在上位的長輩,與在下位的晚輩,都能沒有怨言、仇恨的對待。你知不知道這其中的內涵呢?」


曾子避席,曰:「參不敏,何足以知之!」
  曾參聽到老師向他問話,而且自己真的沒有領悟古代聖王的德,所以非常慎重的站了起來回答老師:「曾參我的頭腦比較不靈敏,還沒辦法領悟到古代聖王所行的『德』那麼深的道理。」曾參恭敬的請老師指導。

子曰:「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複坐,吾語汝。」
  孔夫子看到曾參那麼的謙恭,於是對曾參說:「古代的聖王,將修習自身的『德』實踐,所實踐的就是孝道,所以孝道的踐履,實在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啊。剛才有提到能使百姓都能修養德行,也就是從這個孝道而教化的。曾參啊,你先坐下,我再講的讓你更明白一些。」

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。」
  孝道要怎麼來實踐呢?曾參回座之後,繼續了剛才的話題。「我們的身體,細微到毛髮,大到包袱我們全身的皮膚,全都是仰賴父母生育所賜與的。我們受到了父母的養育及愛護,所以不可以讓身體輕易的受到傷害,這是愛自己、愛父母的表現,是孝道的開端。」

「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」
  當我們在雙親的教養及栽培下長大成人,為自己確立了一生為人處世的道德準繩,而且將這樣的道德準繩履行實踐,養成完整的道德人格。並且以道德的修持,做為轉化風俗的方法,這樣的德行會受到人們的敬仰。而身為自己的父母,也因為有這樣的後代而感覺到光榮時,可以說達到這樣子就是盡到了孝道了。

「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」
  所以盡孝道從近身而言就是事奉雙親。更進一步來說就是為君主為國家為人民服務,而貫穿這兩件事情,並且終身奉行的,就是以孝道作為立身處世的道德準繩。

大雅云:『無念爾祖,聿修厥德。』」
  孔夫子說到這裡引用了詩經周公成王所講的一段話來提醒曾參。『無念爾祖,聿修厥德。』這句話意思是,「你不能不追思你祖父 文王的德行,如你要追思你祖父 文王的德行,那就學習效法你祖父 文王的德行,用心的去修持自己吧。」

嘉容的閱後語
  在古代,只要是在上下的關係之中,上位者即為君,而下位者為臣,因此丈夫即為妻子之夫君,父為子之君,而君的稱乎並不古板,現代人寫信時還是會用君的稱呼,表示對收信人的尊重。孔夫子說孝道可以用來治理天下,使天下太平、上下相安,我們也學習到了一切的德行的發源,都是源自孝道。但是,孔夫子為什麼認為孝道是立身處世的道德準繩呢?在古代「智慧」通常都是具有貴族身份才可以學習的專利品,平民百姓是沒辦法接近學習的,直到孔夫子提出有教無類,才打破了這一種知識智慧不均衡的現象。那麼,孝道這個準繩是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呢?孔夫子分別以周朝的五種不同社會責任的角色,來為我們說明立身處世的道德準繩,分別是「天子」、「諸侯」、「卿.大夫」、「士」及「庶人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