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

孝經 廣揚名章第十四


廣揚名章第十四
子曰:「君子之事親孝,故忠可移於君。
    事兄悌,故順可移於長。
    居家理,故治可移於官。
    是以行成於內,而名立於後世矣。」

意 譯
子曰:「君子之事親孝,故忠可移於君。事兄悌,故順可移於長。居家理,故治可移於官。」
  孔夫子說:以子女事奉長上父母的孝道,來事奉君主就是盡忠。以兄友弟恭的悌道,來敬重長輩,則會順從於長輩。雖然孝道是居家治家的道理,運用也能擔任領導國家政治、管理百姓事務的政府官員

孝經 喪親章第十八


喪親章第十八
子曰:「孝子之喪親也,哭不偯,禮無容,言不文,
    服美不安,聞樂不樂,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
    三日而食,教民無以死傷生,毀不滅性,
    此聖人之政也。喪不過三年,示民有終也。
    為之棺、槨、衣、衾而舉之。陳其簠簋而哀戚之。
    擗踴哭泣,哀以送之。卜其宅兆,而安措之。
    為之宗廟,以鬼享之。春秋祭祀,以時思之。
    生事愛敬,死事哀戚,生民之本盡矣,
    死生之義備矣,孝子之事親終矣。」

注 解
旨,美也。“大功之哭,三曲而偯。”鄭注雲:“三曲,一舉聲而三折也。偯,聲餘從容也。”周屍為棺,周棺為槨。衣,謂斂衣。衾,被也。舉,謂舉屍內於棺也。簠簋,祭器也。宅,墓穴也。兆,塋域也。


意 譯
子曰:「孝子之喪親也,哭不偯,禮無容,言不文,服美不安,聞樂不樂,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」
  孔夫子說:一位盡孝道的人子,在居喪期的時候,因為失去了至親的親人,所以悲傷的痛哭流涕,因此而無心去整理頭髮及容貌,而回應他人的問話,也因為悲傷而變得直接,不做詞語的修飾,如果是穿著華麗衣服,他內心中就會充斥著不安,聽聞平時喜愛的音樂吹奏,也不會泛起快樂的感受,吃到了難得嘗到的美味食物,也不覺得可口。這些就是一位平時感念父母恩德,盡心盡力孝事父母的孝子,在居父母喪期所流露出來的悲戚感情。

孝經 事君章第十七


事君章第十七
子曰:「君子之事上也,進思盡忠,退思補過,
    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,故上下能相親也。
    云:『心乎愛矣,遐不謂矣,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。』」

注 解
上,謂君也。將,行也。匡,正也。救,止也。遐,遠也。

意 譯
子曰:「君子之事上也,進思盡忠,退思補過,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,故上下能相親也。」
  孔夫子說:做為一位效法聖人德行的人,事奉長上的時候,在進建言之前,先想想是不是已經設想周到了,而聽聞長上的做為或交辦之後,要想想有沒有還未完善的部份,要趕快補過,盡心盡力的去設想,就是為了要讓長上的德行能更加的發揚,趕快完善及趕快補過,則是為了要匡正已經出現不良弊端的惡因。如此輔佐長上,不但能相互成就,還可以讓上下的關係更加的融洽。

孝經 感應章第十六


感應章第十六
子曰:「昔者明王事父孝,故事天明;事母孝,故事地察;
    長幼順,故上下治。天地明察,神明彰矣。
   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;必有先也,言有兄也;
    宗廟致敬,不忘親也。修身慎行,恐辱先也。
    宗廟致敬,鬼神著矣。孝悌之至,通於神明,
    光於四海,無所不通。
    詩云:『自西自東,自南自北,無思不服。』」

注 解
誠,和也。

意 譯
子曰:「昔者明王事父孝,故事天明;事母孝,故事地察;長幼順,故上下治。天地明察,神明彰矣。」
  孔夫子說:在過去的那些發揚德行的天子,因為明白了孝道,而自己盡心的去孝敬父親,所以當發揚德行的天子祭祀皇天的時候,是為了發揚天上普照及滋潤萬物的恩典;同時也由於會盡自己的心意去孝敬母親,所以當發揚德行的天子在祭拜后土的時候,那也為了發揚大地承載萬物、涵養群生的德行。雖然是貴為天子,還是敬重長輩,並且順從長幼有的道德倫理,因此使得上上下下都能相處和順,因此可以治家,而齊家的道理即可以治國平天下。發揚德行的天子因為感恩而事奉皇天后土,也效法皇天后土的普照滋潤及撫育群生的德行,而這樣深厚的德行,使得天地神明都會彰顯他的德行,而庇佑護持。

孝經 諫諍章第十五


諫諍章第十五
曾子曰:「若夫慈愛恭敬,安親揚名,則聞命矣。
     敢問子從父之令,可謂孝乎?」
子曰:「是何言與?是何言與?
   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,雖無道不失其天下。
    諸侯有爭臣五人,雖無道不失其國。
    大夫有爭臣三人,雖無道不失其家。
    士有爭友,則身不離於令名。
    父有爭子,則身不陷於不義。
    故當不義,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,臣不可以不爭於君。
    故當不義則爭之,從父之令,又焉得為孝乎。」

注 解
令,善也。

意 譯
曾子曰:「若夫慈愛恭敬,安親揚名,則聞命矣。敢問子從父之令,可謂孝乎?」
  曾參說:聽到了老師所說的慈愛、恭敬、安親及揚名等等的孝道,都能夠懂了。但是請問老師:為人子女的完全順從父母,是否可以稱之為盡孝道呢?

孝經 廣至德章第十三


廣至德章第十三
子曰:「君子之教以孝也,非室至而日見也。
    教以孝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。
    教以悌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。
    教以臣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。
    云:愷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
    非至德,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?」

注 解
,樂也。悌,易也。

意 譯
子曰:「君子之教以孝也,非室至而日見也。」
  孔夫子說:有德行的君子導人們要行孝道,並不是每天到人家家理,天天和人見面的去教導,而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孝道,以身示道而使人們受到感化。

孝經 廣要道章第十二


廣要道章第十二
子曰:「教民親愛,莫善于孝;教民禮順,莫善于悌;
    移風易俗,莫善于樂;安上治民,莫善于禮。
    禮者,敬而已矣。
    故敬其父則子悅,敬其兄則弟悅,
    敬其君則臣悅,敬一人而千萬人悅。
    敬者寡而悅者眾,此之謂要道也。」

意 譯
子曰:「教民親愛,莫善于孝;教民禮順,莫善于悌;移風易俗,莫善于樂;安上治民,莫善于禮。」
  孔夫子說:聖王的教化順應自然,要使百姓敬老愛親,孝道就是最好教育;要使人民謙和禮讓,兄友弟恭的悌道就是最好的教育;要改善不好的風俗習慣,引進雅樂就是最佳的潛移默化方法;要使管理者能安心,又要使被管理者能接受法理制度,教導進退禮節是最好的方式。

孝經 五刑章第十一


五刑章第十一
子曰:「五刑之屬三千,而罪莫大於不孝。
    要君者無上;非聖人者無法;
    非孝者無親,此大亂之道也。

注 解
五刑,谓墨、劓、剕、宫、大辟也。

意 譯
子曰:「五刑之屬三千,而罪莫大於不孝。」
  孔夫子說:在對罪犯的刑罰之中,肉體的刑罰雖然是五種,但罪行卻有三千條,而在罪惡之中,最重的惡行就是不孝父母。

孝經 紀孝行章第十


紀孝行章第十
子曰:「孝子之事親也,居則致其敬,養則致其樂,
    病則致其憂,喪則致其哀,祭則致其嚴。
    五者備矣,然後能事親。
    事親者,居上不驕,為下不亂,在醜不爭。
    居上而驕則亡,為下而亂則刑,在醜而爭則兵。
    三者不除,雖日用三牲之養,猶為不孝也。」

注 解
致犹尽也。居,谓平常在家。丑,众也。争,竞也。三牲,牛、羊、豕、也。

意 譯
子曰:「孝子之事親也,居則致其敬,養則致其樂,病則致其憂,喪則致其哀,祭則致其嚴。五者備矣,然後能事親。」
  孔夫子說:想學習孝道盡孝的人們,在事奉長上父母時的做為包括,平日的家居生活,要從內心的表現出對父母的敬愛心意;使父母能得到安養,身心愉快,亨樂天倫;細心的照顧父母,防患勝於治療,如果父母生病了,就更就醫診療,期望父母能早日恢復健康;當長上父母喪亡時,感到悲傷是人的親情天性,內心的悲慟則可以適當的表達出來;每年的祭祖與掃墓時節,以嚴謹的態度來進行整理及祭祀。學習孝道,這五件事情要發自內心的去做到,缺一不可,做到了這五件事,就可稱得上是盡孝道會事奉長上父母的孝子了。

孝經 聖治章第九


聖治章第九
曾子曰:「敢問聖人之德,無以加于孝乎。」
子曰:「天地之性,人為貴。人之行,莫大于孝,
    孝莫大于嚴父,嚴父莫大于配天,則周公其人也。
    昔者,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。宗祀文王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
    是以四海之內,各以其職來祭。
    夫聖人之德,又何以加于孝乎。
    故親生之膝下,以養父母日嚴。
    聖人,因嚴以教敬;因親以教愛。
    聖人之教,不肅而成,其政不嚴而治,其所因者本也。
    父子之道天性也,君臣之義也
   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,君親臨之厚莫重焉。
    故不愛其親,而愛他人者,謂之悖德。
    不敬其親,而敬他人者,謂之悖禮。
    以順則逆,民無則焉。不在于善,而皆在于凶德。
    雖得之,君子不貴也。
    君子則不然。言思可道,行思可樂,
    德義可尊,作事可法,容止可觀,
    進退可度,以臨其民,
    是以,其民畏而愛之,則而象之。
    故能成其德教,而行其政令。
    云:『淑人君子,其儀不忒。』」

注 解
嚴,敬也。父既同天,故須尊嚴其父,是孝行之大也。后稷周公之始祖也 。親,猶愛也。膝下,謂孩幼之時也。續,連也。言子繼於父母,相連不绝也。悖猶逆也。淑,善也。忒,差也。

意 譯
曾子曰:「敢問聖人之德,無以加于孝乎。」
  曾參聽到老師講孝道可以使天下太平,災禍不生,因此提出了一個心中的疑問:請問老師,聖人的德行,是不是沒有比孝道更高的德行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