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

孝經 三才章第七


三才章第七
曾子曰:「甚哉,孝之大也。」
子曰:「夫孝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
    天地之經,而民是則之。則天之明,因地之利,以順天下。
    是以其教不肅而成,其政不嚴而治。
   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。
    是故,先之以博愛,而民莫遺其親
    陳之于德義,而民興行
    先之以敬讓,而民不爭
    導之以禮樂,而民和睦
    示之以好惡,而民知禁。
    詩云:『赫赫師尹,民具爾瞻。』」

注 解
赫赫,明盛貌也。尹氏为太师,周之三公也。

意 譯
曾子曰:「甚哉,孝之大也。」
  曾參聽到老師所說的孝道,禁不住的說:「實在是精深,太奧妙了。孝道實在是太廣大了。」


子曰:「夫孝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天地之經,而民是則之。則天之明,因地之利,以順天下。是以其教不肅而成,其政不嚴而治。」
  孔夫子看到曾參的學習興趣,於是更進一步的說:「這個孝道的實踐,比如天體運行,白晝與黑夜的分明,比如大地的生育萬物,都使萬物自得其利。比如百姓萬民,各取所需。天時與地利,百姓不就是適當的選擇,而從事各種農漁畜牧等工作嗎!效法天的真常與明亮,效法大地的利生萬物,這樣治理政治,百姓就像是運用天時地利一樣,而萬民歸順。所以這樣的教化,並不會讓人感覺到嚴肅,卻能達到移風易俗的效果。而以這樣的施政管理眾人之事,也不會令人覺得嚴苛,卻能讓百姓尊守奉行。

「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。是故,先之以博愛,而民莫遺其親。陳之于德義,而民興行。先之以敬讓,而民不爭。導之以禮樂,而民和睦。示之以好惡,而民知禁。」
  古代聖王因此知道教化可以改善百姓的生活習慣與風俗。所以由自己對百姓及臣子的博愛做起,使百姓也能效法,不再惡意遺棄自己的親屬;說話常講仁義道德的事例,人民聽見了,也會學習效法;先王由自身做到對長者及賢達的恭敬及謙讓,百姓見到了,也效法而不易起爭端;倡導禮儀及雅樂,人民就知道自我約束,知道欣賞音樂,自然而然就會相互和睦了;這就是用好的行為來引導百姓,對不好的行為則加以處罰,則百姓會知道善與惡的道德標準,而不做惡事。」

詩云:『赫赫師尹,民具爾瞻。』
  孔夫子在此處引用詩經小雅節南山的一小段:「赫赫師尹,民具爾瞻。」做為以上談話的事例。意義是:「我們周朝著名的太師尹氏,協助君王教化管理百姓,成為眾人的模範,因此受到了人民的仰望。」

嘉容的閱後語
  天體的運行造成了地貌的改變,所有的生命也要順應天時的改變,才能使生命得到延續。而人類的發展也必須順應這個道理,因此不論是個人,或是眾人,都要服膺在這個道理之下,無論社會責任是多麼小,或社會責任是多麼大,也都要服膺在這個道理之下。所以順應人性的孝道可以教化萬民,而萬民也樂意學習遵循。而孔夫子所述說的社會各個階層的孝道,與社會責任,是怎麼樣由天子的自身做起,而感化天下萬民的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